从2022年底ChatGPT发布,到今年春节期间DeepSeek刷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年新学期伊始,多所高校掀起了智能化革新浪潮,接入DeepSeek“满血版”。
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模式和科研范式变革,又避免误用、滥用引发的诚信和道德风险?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呼吁制定高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
“高校师生广泛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已经成为常态,但对规范使用的边界缺乏统一的认识。”汪小帆举例说,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代写作业和论文、伪造或篡改数据和图表、侵犯隐私和知识产权、违背伦理等,已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挑战。
汪小帆注意到,2023年,国家层面集中出台了一些有关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文件。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强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内容合规方面的责任,《科研诚信规范手册》指出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明确标注并说明其生成过程等。
“在规范师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方面,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积极探索。”汪小帆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刚刚发布了《关于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将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规范要求融入“AI+教育教学”改革全生命周期;复旦大学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了在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等。尽管如此,这些规定分别针对特定应用场景,且不同学校要求不一致,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出台相关规定。
汪小帆建议,国家层面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工具规范使用指南,明确高校师生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合理边界。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侧重点不同,建议指南分为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并结合使用情况及时更新版本。此外,应分别针对学生和教师编制案例式培训教材,把人工智能工具的规范使用纳入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和教师培训内容,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提供相应课程。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消费。文章内容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会躺平”的粉色椰子水你们喝过吗?近日,「蔻蔻椰」推出新品:鲜萃...
中国网财经6月1日新乳业发布进入百亿阵营后的最新战略目标。5月3...
近日,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了全国博士...
2023年5月31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谷歌云签署谅解备忘录,合...
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六届SNEC全球光伏大会上,有专业人士指出,“今...
为确保雷雨天气及繁忙暑运铁路行车安全,电气化局运管公司上海维管处...